《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汇编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1《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祸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能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上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 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的“人物表”。(见最后)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传动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红楼梦》读后感2读红楼梦最开始还是在高三上学期的时候。一次,我的同桌拿出一本《红楼梦》推荐让我看。因为我之前看过《三国演义》,对四大名著也颇有兴趣。所以就毫无犹豫地看起《红楼梦》来了。
高三这一次看《红楼梦》我一直看到八十回才放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三学习紧张,不能因为看《红楼梦》而影响学习;二是看到七十多回,有晴雯受冤而死,迎春误嫁中山狼,已经够心酸,不忍再往下看。
我们那个教语文的班主任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起《红楼梦》,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里面含有大量的古诗词,甚至连里面的药方都可以治病。于是也勾起了我们班很多同学兴趣,就有旁边的同学经常问我:“《红楼梦》主要是讲什么啊?”由于当时只看了八十回的我也只会肤浅的回答,说:“主要讲的就是贾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在一起玩闹,一起吟诗作赋,还有贾府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难说得清。”最后还是我那同学一脸失望而去:“哎,同学,解释得不给力啊!”
看完《红楼梦》之后,而我现在的回答是:“《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女娲补天是遗留下来灵石下凡经历一段红尘之事,感受爱情、亲情、友情之甜苦的事。
先说贾宝玉。谁说那块玉不假,却还是那甄宝玉真。在小说中贾宝玉是个尊重女性从不像那些须眉浊物一样热衷‘仕途经济’独特的人。正是因为林黛玉也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路,所以宝玉和黛玉很是知己。而薛宝钗是封建深灰典型的淑女,她认为作为男子,就应出仕当官。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宝玉才更喜欢黛玉。可是悲剧的是,宝玉和宝钗最终结为了夫妻,黛玉却魂归离恨天,最后是中乡魁宝玉却红尘,是得宝钗年纪轻轻的是就得独守空房。我要说的是宝玉的对女性的尊重固然是好的,但他的不热衷于仕途的品质我却不怎么赞同。给《红楼梦》作序的舒芜说宝玉是封建社会的“新人类”。没错,宝玉确实是一个独特的人,他的独特的品质是得他再封建社会的须眉男子中闪闪发光。但我更喜欢甄宝玉,他也尊重女性,但他也热衷于仕途,绝对是宝钗眼中的好男人,可惜宝钗没有嫁给甄宝玉。如果同情他俩再一起,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就一定是幸福的两对。
《红楼梦》及时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这是舒芜说的。的确,颂歌是因为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而女性的悲剧则是因小说中众多女主角均是悲剧的结果。从贾府里的小姐迎春、黛玉、宝钗、惜春等到丫鬟晴雯、金钏儿、鸳鸯、司棋等,那个有个好的结果。
且说黛玉临死前说的那句话:“宝玉,宝玉,你好……”在这儿就给读者很大的遐想空间。可以是你好狠心、你好好保重……可怜的林黛玉真的是怜黛玉啊。
总的来说,《红楼梦》真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中有两首诗,说的非常好。
《红楼梦》读后感3“都道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我相信宝玉是爱黛玉的,只是,奈不过“世道”。
宝玉可闹可疯,黛玉可哭可怨,但他们如何抵得过一纸父母命,媒妁言的婚书?那个时代,世道固然,奈若何?
木石前盟是前世的机缘,神瑛士者无心之举结下了一段风月奇案,绛珠仙草本意不过是还泪报恩。
说是前世注定,只怕造化弄人,有缘无分亦未可知,毕竟,这“宝玉”本是顽石不通灵,“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其中前缘种种谁人辨得清。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宝玉初见黛玉,一眼相知,便勾起了这段前尘因果,两人相识相知,自有一段奇妙情缘。
而后种种暗生情愫,不过在青春懵懂的梦幻之间,似是而非,就像太虚幻境一游,注定了因缘也让人迷离其中,不得真意。
而宝玉与宝钗,从第七回一段可知,这“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巧语注定了这一世的纠葛纷扰不断。
宝玉曾在宝钗面前恣意嬉闹,讨要着“冷香丸”一段,若是让黛玉看见,不免又一阵伤心花垂泪。
宝玉仍是个幼子,那时还辨不清“爱”与“情”的差别,只顾“姐姐妹妹”的叫着,也不管不顾什么伦理是非。
他这般胡闹的性子,成了别人眼里的“混世大魔王”,也不为过。
曹雪芹先生有意将黛玉与宝钗放置同一等位置,有木石前盟的前世天缘,定有金玉良缘的今世人缘;有宝钗的冷香灵药,就有黛玉的暖香故事。
宝钗诗情夺魁后,黛玉也定要争个“诗也新,立意也奇特”的第一名。
就连两人的判词都是在同一首词,同一幅画中。
……此处隐藏9312个字……场一个人物,必先极自然地点带其名,仿佛你早就认识他,不期然在这儿又碰上他似的,再拣他那顶重要的特点精妙地勾上几笔,像要帮你忆起这个熟悉的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于是这个人也便真正成了你的熟人。往后每章每回,他的名儿再出现,就像同你打了次招呼似的,怎好意思再忘!除了这点,作者还不吝用典,如袭人便是取自“花香袭人”,湘云便藏于“湘云水逝楚云飞”一句中。作者如此苦心孤诣地雕琢出这么一个个玲珑美丽的名字,决不只为增几分绮艳之色。透过那一个个珠光玉华的名字,真正看到的,是一捧捧辛酸泪。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怕是通篇最脍炙人口的三个名字。不难发现,贾、林名字中暗合一个玉字,贾、薛名字中暗合一个宝字。文中开篇交待,宝玉原为神瑛侍者,日夜以甘露灌溉一绛珠草。这绛珠草正是后来托生林家,要还他一生眼泪来的黛玉。宝玉出世时口中所含之玉,则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神石,也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二人是仙人仙草,玉又是仙物,这名中的暗合分明是作者苦心而为。而贾、薛名中暗合的宝字倒沾上了珠光宝气的铜臭味道。
还有四个人的名字,我疑心绝不是偶然巧合,那便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春的名儿怕是每个初读《红楼梦》的人都要搞混的。可试着把四个人的名字的第一个字连读一下,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可问题又来了,缘何叹息?贾府四个千金万般娇贵,绫拥缎簇,为何还要叹息?
且来看一下她们的故事。
元春,早早入选宫帏,身为贵妃,可寂寞宫墙之内,女儿心事难以跟谁诉说,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父母奶奶都跪拜相见,所谈的也无非是报主隆恩之事,难怪卿四十刚过便香销玉殒,可叹可叹。
迎春,“金闺花柳质”的娇女儿,竟嫁入了虎狼满室的孙家,迎春迎春,春在何方?
探春,机敏聪慧,原是我极爱的一个,却生不逢时——贾府开始衰败。想卿选嫁了他乡,从此“千里东风一梦遥”。
惜春,小小年纪就看破了红尘。
细细想想,果真是四春四叹。
《红楼梦》读后感14目光碾过那本红楼,显得安然而又沉重。浮尘已在时光中抹去,剩的仅是那存于心底的感受。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红楼梦》中一些人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在以前,我觉得薛宝钗是一个冷酷而又自私的人。可现在想想,她也许比林黛玉更应令人叹惋。
薛宝钗从小就饱读诗书,接受着全面而正统的教育,因而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正是这种教育方式,使她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出大家闺秀的风范,成为一个强者。可是她的人生也因此受到种种限制,甚至连悲喜都不能显露。纵观她全书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那些封建礼教的束缚。能做到这样地步,让人不得不有钦佩之感。
以前最不喜欢薛宝钗陷害林黛玉的一段,但现在想想,做出这样的选择,她也是身不由己的。她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观念应是深深的印在心中。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对于她来说,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去真正的应对。在我看来,她其实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封建的礼教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必须遵守的孝道。就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书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黛玉之下。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正是这些,造就了书中堪称完美的她,即使是林黛玉,也挑不出她的一丝缺陷。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也终归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之一:她是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忍心婉言拒绝?更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虽在一开始便规定了悲剧,但这样的结局,还是会让众人叹惋吧。
《红楼梦》读后感15《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读完红楼后,我觉得有无奈和悲伤,为黛玉而伤,为宝钗而悲。她们的悲和伤,看上去似乎都是宝玉造成的,但谁又能说不是当时的社会间接造成的呢!倘若没有世俗羁绊,黛玉又岂会在无数个夜晚哭泣?黛玉内心所有的伤,所有的不安,都是为了这段情。
倘若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宝钗怎会被一段金玉良缘所负,误了一生。在袭人拜托湘云做鞋子,宝钗知道湘云银子少,所以将哥哥铺里的螃蟹拿给湘云请客。这些无不能看出宝钗心思之细腻令人不得不服。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大家伙行令时,黛玉只顾怕罚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说了出来。事后宝钗找黛玉谈话,表示理解她,从此宝黛成了知心姐妹。再有就是尖酸刻薄的赵姨娘因为宝钗送了些东西,都称赞她,人好又大方,会做人。所以说,她本不应是依靠谁而活着的女子,是封建礼教迫害她一步步成为了有私心的人。尽管如此,她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她只是明哲保身。所以不论别人如何黑化她,我都坚持认为她仍是那个在大观园中豁达大度、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谢淑明)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