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5-13 23:50:28
【热门】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热门】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后面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只需要估算就行了,不一定都要精确计算。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来学习估算,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合理性,也就是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提供了六种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为后面的例题提供素材。在这儿第一次出现“千米/时”的表示法。

2.口算乘法。

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100以内)――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

(1)16×3可以用口算法,也可以想竖式。

(2)以16×3为基础来学习它的变形160×3,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比16和160的关系,总结几百几十乘1位数的口算方法。

2.笔算乘法

(1)例1。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教材这里给出了估算、笔算、计算器计算三种算法,其中笔算的算理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索,教材在这里只呈现了竖式结果。

(2)例2。

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算法,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不能口算在笔算。

(3)例3。

首先用直观描述的方法教学“速度”的概念。这里注意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如每分钟、每小时等。接下来教学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让学生来体会这种符号表示的简明、快捷的特点,并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例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再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4)例4。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5)例5。

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提供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估大,什么情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计算方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点搬家》。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说教材。

《小数点搬家》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3、44页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际情景,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能运用所发现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情感目标:在玩游戏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依据《小数点搬家》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探究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乘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数字卡、纽扣、练习题等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第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第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思想。

第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趣

新课伊始,我就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去买包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平时我 ……此处隐藏1025个字……>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 首先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着课件展示:小明去公园买门票场景儿童每张8元,用100元买12张门票,

能找回多少钱?学生根据信息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2. “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热门】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